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报道->专题调研->贵州石漠化治理专题调研->相关新闻
政协农工组:治理石漠化必须抓好两个根本转化
  2004-11-24 10:47  

     石质荒漠化土地(简称石漠化土地),是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加上长期以来人为的影响,森林植被反复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据调查统计,仅广西壮族自治区严重石漠化土地已达3276万亩,潜在石漠化趋势的土地约174万亩。岩溶石山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550t/km。“人增 ─ 耕进 ─ 林退 ─ 石漠化”这个喀斯特牡怪圈,正是大自然被掠夺后的无声报复,成为石山区的灾害之源和贫困之源。广西旱灾频率,八十年代前为三年一次或两年一次,八十年代后几乎年年发生,在冬春旱季有120万人饮水困难。平均每年因旱军而造成经济损失3.14亿元。同时广西的洪涝灾害也频繁,在18世纪为百年一遇。1900 ─ 1980年为11年一遇,到80年代,几乎年年都发生。据统计1994年和1996年的特大洪灾,全区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到362亿元和310亿元。因此,石漠化不治理,国土不安!则人民不安,国民经济发展得不到保障。岩溶区土地石漠化已成为广西生态环境的头等大事。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早在1995年年底就实施了珠江中上游石漠化治理第一期工程,并取得实效。预计将在2002年开始的第二期工程,其投资规模及治理范围都将大于一期。其核心问题是退耕还林还草,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办还划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范围。珠江中上游各省、区各级领导把治理石漠化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的一项重大举措,把这当作一项保护环、生态扶贫的重要工作来抓。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区还制订了有关技术规程和经费补助政策,并在各地开展了治理工程试点建设。我们认为要完成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必须实现两个重大转化。 

    一、把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转化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 

    首先,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重要意义。 

    1、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改善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2、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减灾防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维护珠江上游及其支流的梯级电站的长效久安,保障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认真实施库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刻不容缓。
    4、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必须认真落实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要切实把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的粮食、现金、种苗的补助政策落实到户。 

    二、必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1、抓住四个关键: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成功与否,关键不在或不仅仅在于生态环境本身,而在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以下几点关键性认识。(1)如果不能通过经济发展,全面提高西部人口环境容量、克服人口超载的现象,则改变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就失去了基础。这晨只强调一点,造成人口超载主要不是人口数量问题,而是人口质量的问题,更是经济质量问题。(2)当前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能否坚持到底,取得较佳效果,关键不在于造林的技术、退耕的补贴,而在于能否在实施培植新的增长点,取代过去的木头财政和广种薄收的陡坡种植模式,增加农民的收入。(3)退化草场的恢复与重建,关键不仅在于保护,而且在于实行牧民定居,以生态能源代替畜粪,建立人工草场,提高单位面积载畜量。(4)水土流失的控制,关键不在于具体技术,而在于改变西部农业的结构、种植方式和模式。凡此种种,均不能离开社会经济谈生态环境建设;当然也不能离开生态环境建设谈社会经济。 

    2、调整三个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改变西部农业的结构、种植方式和模式,这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调整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调整生产体制。我国农业生产体制是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体,尤其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经营粗放,经济粮食短缺之急,扩耕日盛,滥砍滥伐,以至林草退缩,破坏了水源涵养条件,助长了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不断扩大。因此,必须建立起大农业生产体制。具体做法是:在对现有众多专业市场加以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功能更为健全的以会员为构架的若干个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产品交易所(现货或期货),负责向农业经营者发布信息,向农户收购农产品,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农产品。这种生产体制的优点是:形成以农产品交易所为龙头、中介经济组织为龙身、农户为龙尾的利益共同体,在提高信息流、商品流的输送效率,作出正确决策以及减小风险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综合优势。(2)调整产业结构。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其内容涉及农业、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既要保证农产品总量平衡,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既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优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又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处长产业链条,向二、三产业发展;既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的比较优势,又要在生态脆弱地区进行示范工程建设,有的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又要全面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加速镇企业发展,带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三产的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其基本目标是机制调活、档次调高、市场调外、效益调好。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21世纪初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课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3)调整产品结构:这包括调整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在降本、优质、专用、加工、转化、高效上下工夫;注意利用我区丰富的野生资源、农家品种、风味产品的发展优势;还包括进军国际水果市场;扩大蔬菜、花卉、热作、特产经济作物产品的份额;也包括发展优质、营养、安全、高档的肉类产品生产。 

    3、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立足国情,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和必然要求。 

    对于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在治理石漠化的起步阶段就要以实现两个根本转化的要求来规划,这样才能既治标又治本,在治理环境中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