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报道->专题调研->贵州石漠化治理专题调研->相关新闻
加强我国岩溶石漠化治理研究
  2004-11-24 10:45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在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上已取得了不少被国外专家赞誉的成果。但也要看到,我国石漠化科学研究工作仍严重滞后。国家有关部门、科技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下大力气,迎头赶上。”

    袁院士说,全球岩溶地区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居住着约10亿人口。岩溶生态系统常以石生、旱生及喜钙性和地下空间为特征,是一种由地质条件(碳酸盐岩的岩溶水文系统和富钙、镁的地球化学环境)所决定的脆弱环境。全球许多岩溶地区也是贫困地区。我国南方岩溶区面积达54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川、贵、云、桂等西南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治理岩溶区石漠化、恢复岩溶区生态系统,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已将加快西部地区石漠化治理,搞好生态系统恢复工作,列入了“十五”计划,近期投入20个亿进行治理。

    袁院士说,近年来,我国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云南石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就是我国在石漠化治理上取得成功的一个范例。石林生态系统经历了由破坏—治理—被动—再治理的过程。早在清朝,因开采、冶炼铜矿,石林生态系统开始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50年代,为恢复生态,开展了植树造林。由于种的是单一树种——松树,造成松毛虫泛滥。在总结经验教训后,采取措施加强自然保护,让植物自然繁殖,现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恢复良好。此外,广西马山县弄拉村岩溶生态研究示范基地在桂林岩溶研究所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从抓植被做起,通过封山育林,种植经济植物,较好地解决了石山区人畜吃水的难题。一些地方年年搞人畜饮水工程,年年出现饮水难。而在弄拉不仅本村用水得到解决,遇上大旱,邻村的群众还到该村挑水。近日,参加IGCP 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项目2001年中国年会的国外专家在考察了我国贵州、云南和广西的石灰岩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试验基地后,对我国石漠化治理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IGCP理事会秘书长W•Eder教授认为,“中国是IGCP项目执行最好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中国在石漠化治理工作上,将地学与生物学结合起来的经验,很值得各国借鉴。”

    袁院士指出,我国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治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特别是至今我们尚未找到一套系统、科学、适用的石漠化治理方法。石漠化治理急需科技作支撑。

    针对目前我国石山地区生态重建存在的问题,袁院士提出:(1)要加强对岩溶地区地地利用的科学规划管理,特别是采石场的科学管理,制止乱采乱挖。石灰岩是天然的建筑材料,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任其自由开采,势必造成对生态系统的更大破坏。为此,要搞好规划,加强管理,实行有序开采。(2)植树造林应注意生物多样性。从长期的观点看,人为大力推广种植单一树种,势必会带来负面效应,应引以高度重视。如现在广西正在大力推广种植任豆,近期效果不错,长远生态经济效益如何,还须研究;(3)因地制宜,科学治理,不同地质生态背景的岩溶区,岩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极不相同,对各国、各地石漠化治理的经验,应在实验的基础上,科学地吸收,而不应盲从。(据《科学时报》)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