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热点专题->水利部减灾中心成立->特别报道
用科学的理念指导防洪抗旱减灾工作
  2015-03-12 19:15  

  21世纪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面对我国洪水灾害和干旱缺水危机的双重压力,防洪抗旱工作如何主动应对,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的防洪抗旱工作如何与时俱进?首先应该是更新观念。只有观念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科技创新才富有生命力,科技成果才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得到更加科学的运用,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才能落实到实处。可以说治水观念的转变是科技创新的前提。

  一,树立科学治水理念,转变治水思路

  随着人类对洪涝干旱特性及其影响的认识的深化,治水观念开始产生并不断更新。从历史时期“壅防百川”“障洪水”到“因势利导、疏浚排洪”,从“与水争地”到“人水和谐共处”,从“控制洪水”到“洪水管理”,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从对灾害“单一属性”的认识到“双重属性”为大家认可,从“抗御洪水”到“洪水利用”等等,无不体现出防洪抗旱减灾观念创新的进程。这些观念的创新是时代的特征,是我们对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认知深化的反映。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观念的更新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同时是构建我国现代化防洪抗旱体系所必不可少的基础。

  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大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作出了全面部署,标志着灾害的社会属性被普遍认同,治水理念发生实质的变化,也标志着由单纯的河湖治理向着全方位的国土整治拓展,标志着我国防洪减灾与社会经济发展统筹考虑这一战略思想的完善。

  新时期的防洪抗旱事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这是我国治水思想转变的基点和大势。

  在目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防洪抗旱思路的创新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讨防洪抗旱减灾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辩证关系。
  2.寻求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人—水和谐共处的模式。
  3.研究防洪抗旱减灾如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4.提出体现效率与公平的防洪抗旱减灾方略。

  上述几个重大战略问题的澄清将为我国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

  二、实现洪水与干旱管理模式的创新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为解决我国防洪抗旱能力与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的矛盾,而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与灌溉供水工程的建设,这是与当时历史条件和国情基本适应的。受社会、经济、环境、公平和工程安全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在三峡、小浪底等重大防洪枢纽工程、大江大河干堤、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能从全局上改善洪水与干旱问题的工程建设有可能基本告一段落,但由于我国特殊的自然和地理条件,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问题仍将存在,并将继续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洪涝干旱灾害特性的基础上,构造新的水旱灾害管理模式,是治水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的水旱灾害管理模式似应由法律建设开始,继之以管理规划、管理体制的转型,并落实到行动计划之中。毋庸置疑,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形成过程将是一个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三、减灾方法、措施和技术创新

  防洪抗旱减灾事业涉及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工程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在工程减灾方面我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量的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工程师我们当之无愧,但单纯依赖工程技术还远远不能解决洪涝干旱问题,需要发展新方法、新措施和新技术为减灾事业服务。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防洪抗旱减灾工作者在灾害社会学、灾害经济学、洪水分析方法、洪水风险图制作方法、洪涝干旱管理规划方法、蓄滞洪区运用管理方法、洪水风险区减灾措施、洪水保险措施、洪水资源化利用措施、洪水及洪水灾害分析技术、防汛指挥系统开发、3S技术运用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为推动我国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现代化积累了必要的知识和技术。但是应该看到,一方面这些创新性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尚不满足建立现代化防洪抗旱减灾体系的要求,另一方面将这些新方法、新措施和新技术运用到防洪抗旱减灾实践中仍然任重而道远。

  为建立现代化防洪抗旱减灾体系,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应是减灾方法、措施和技术创新的重点,随着它们的实施,相信将推动防洪抗旱工作的突破:

  1.综合的洪水干旱管理规划;
  2.洪水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非工程措施实施;
  3.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配置方法;
  4.防汛决策指挥体系建设;
  5.洪涝旱灾害应急管理方法;
  6.灾害风险管理方法;
  7.洪涝旱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8.灾后恢复与重建方法与措施。

  21世纪的防洪抗旱任务将更艰巨,兴利减灾以保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会更高,因此着力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