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热点专题->水利部减灾中心成立->成立大会
水利部索丽生副部长在“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5-03-12 19:11  

  

  各位来宾,女士们, 先生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大会。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对“减灾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出席会议的各位来宾、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及旱灾频繁发生的国家,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洪涝灾害与干旱威胁交错发生。近年来, 北方地区干旱缺水现象不断加剧,大面积农田受灾,许多城市缺水严重。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搞好防洪抗旱减灾工作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在防洪抗旱减灾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洪涝旱灾,为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防洪抗旱减灾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防洪抗旱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进一步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水利科技创新的机制,根据当前水利工作的实际需要, 水利部决定面向社会分期分批组建若干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是水利部批准成立的第一个研究中心。“减灾中心”的成立和运行,必将进一步推动水利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防洪抗旱减灾领域的科技研究工作的开展。
借此机会,对今后“减灾中心”的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减灾中心的地位与作用

  “减灾中心”将围绕我国防洪抗旱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开展重大宏观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关键技术开发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自身的科技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为我国防洪抗旱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提高我国防洪抗旱减灾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减灾中心”将通过组织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设计部门、流域机构等单位,共同承担具体项目、任务,逐步形成技术开发及培训网络。
“减灾中心”要通过建立开放、流动的机制汇集本领域国内外一流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形成一支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精干高效的研究队伍;通过联合攻关、技术创新和技术辐射来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服务于防洪抗旱工作;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建成我国防洪抗旱领域的一个高层次的决策支持中心、高水平的科技先导中心、高效率的信息交流中心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中心。

  二、减灾中心的重点研究方向

  1.根据中国国情开展水旱灾害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自然灾害是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的国情其水旱灾害特征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减灾政策、规划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与我国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历史背景相适应。要注重减灾观念的转变,提高认识,从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出发研究减灾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认识水旱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仅要研究防御灾害的各种措施和技术,还要分析研究各类减灾措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及其影响。

  2.加强宏观政策研究

  减灾政策研究是我国减灾研究领域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亟待加强。减灾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推进,以解决通过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的问题。要根据《水法》和《防洪法》的要求,开展有关的宏观政策研究,如防洪保护区和蓄滞洪区管理政策研究、洪水保险政策研究、洪水资源化利用政策研究、干旱缺水管理政策研究,洪涝旱灾害综合规划研究等等,为新形势下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加强应用研究,促进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开展洪水和干旱的成因及机理、洪水运动规律等基础性研究是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减灾研究主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几十年来,我国在洪水预报、调度、模拟模型、风险分析、洪涝灾害损失评估、防洪决策支持系统、洪水灾害管理方法、防洪规划、防洪工程技术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成功地运用到实际防洪实践中转化为减灾生产力的成果并不多。因此,在建立健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机制的同时,科研单位也要转变观念,深入实际,与政府、规划、设计和各级防洪管理部门密切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现代减灾体系

  目前,信息技术、决策支持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科学减灾已经提供了并将继续提供有力的支持。要加快引进、开发高新技术,坚持不懈地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水利行业实行技术改造。我部正在推进的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战略,以及建立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为现代化减灾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各级减灾研究机构应以此为契机,与管理和应用部门密切合作,开发高水平的实用技术,为现代防洪抗旱减灾体系的建立提供软件支持,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防汛抗旱决策指挥调度系统。

  三、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

  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 的运行机制,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开放”就是要面向社会,聘请相关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决策管理,聘请该领域的专家提供技术指导与咨询;与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国际组织和机构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大力促进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向全行业、全社会推广应用,推进我国减灾事业的发展。“流动”是指研究人员以流动编制为主,固定编制为辅,注重人才“为我所用”,不求“为我所有”,依据课题的需要面向国内外择优选聘研究人员。“竞争”是指要通过投标竞争获得研究项目,通过竞争上岗择优选择人才等等。“协作”是指要加强与国内外的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间的广泛的技术合作、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同志们,新年伊始,我们迎来了“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减灾中心”的发展,既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 中国水科院作为“减灾中心”的依托单位,要为“减灾中心”的运行提供管理和技术条件方面的支持。同时,希望有关部门、部有关司局对“减灾中心”的运行给与更多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也希望有关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和国际友人能够与“减灾中心”开展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共同促进人类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减灾中心”一定能够全面完成工作任务,为我国防洪抗旱减灾事业做出贡献。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