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热点关注 >> 2008年水利学会年会 >> 特邀报告   
张寿全:《以科技创新,促进民生水务,推动可持续管理》
www.cws.net.cn    2008年10月28日08:47     
页面功能  【字体:  】【推荐】【打印】【关闭

(北京水利学会,北京市水务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


    受中国水利学会2008年年会组委会邀请,做大会发言,我深感荣幸。这体现了中国水利学会对北京水利学会的高度重视,对北京水务的高度关注。按照年会安排,我就对民生水务科技实践做简要汇报。供大会交流,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北京连续九年干旱,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确保首都城乡供水和奥运供水安全,为绿色奥运和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水资源保障,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北京水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首都水务可持续管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圆满完成了奥运水安全保障任务。


    一、科技促进水资源保护实现新跨越


    1、密云水库水源保护探索出新模式


    密云水库作为首都的生命之水,由于持续干旱上游来水骤减,水质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密云水库流域15800平方公里,涉及北京、河北7个区县。在上游河北四县,与河北省通力合作,将10.3万亩稻田改为旱作,加强节水、减少污染;在境内我们确立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源保护技术路线;提出了以调整人类活动为重点,“养山、进村、入川”,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村庄同步治理的工作方案,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绿色产业小流域、人水和谐小流域,实现清水下山入库。同时开展了密云水库富营养化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示范研究。在库区,撤除网箱养鱼、库滨带退耕还草、上游退耕还林,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污水零排放。通过综合措施,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标准,保障了首都饮用水源地安全。


    2、官厅水库水质改善取得新进展


    官厅水库历史上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地。九十年代,水库严重污染,不得不退出北京饮用水系统。为“挽救官厅”恢复其饮用水源功能,先后开展了官厅水库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研究、中德合作水质改善关键技术示范研究等多项科技项目。确立了水库流域上、中、下游相结合的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建成了1500亩黑土洼湿地,种植了水生植物,放养了水生动物,建成砾石渗滤湿地净化工程,把严重污染的上游来水提高到Ⅳ类水质,解决了上游污水直接入库的问题。在妫水河流域加快城镇污水治理和清洁小流域建设,有效消减入库污染。随着水库水质的改善,库区水体由硅藻型向水草型发展,有效抑制了蓝藻的发生。在官厅下游流域,建成25处污水处理设施和4处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门头沟河段进行生态治理,利用跌水、砾石卵石河床和湿地,有效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永定河三家店河段全年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体标准,恢复了其饮用水源地功能。


    3、地下水源保护取得新突破


    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下水富存条件,地下水已占到供水量的70%以上。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长期开采,使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地下水的研究工作却长期以来一直相对滞后。2006年我们率先开展了全市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调查及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工作,提出应急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首次利用CFC三和同位素技术建立平原区地下水年龄图谱,初步掌握了北京地下水循环转化规律;对岩溶地下水重点地区进行了勘查、评价,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北京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我们又立项开展了《北京平原区地下水供水安全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深入研究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科学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探索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措施,为地下水源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二、科技推进城乡供水达到新水平


    供水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民生水利的核心内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确保了城乡供水安全。


    1、技术创新提高了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2004年以来,我市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水净化先进工艺,集中改造了一批自来水厂,在不扩大原有主体工程设施的情况下,使日供水能力由230万立方米提高到295万立方米。改进法国Actiflo工艺、研制机械加速澄清池斜管超声波除泥装置对自来水九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日供水能力由100万立方米提高到150万立方米。建设了日处理5万立方米的试验水厂,针对不同水源条件,开展净水技术研究。研制了高锰酸盐复合药剂、粉末活性炭应用技术,开展了不同类型管材腐蚀与生物膜生长试验,掌握了输配水二次污染控制技术。安装3700多个管网漏失检测仪,实时动态监测城区自来水管网漏失状况。智能型无负压管网加压给水设备的成功研制和应用,使1200个二次供水设施彻底消除了安全供水隐患。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使我市自来水率先全部达到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106项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欧盟和美国饮用水标准,对城市饮用水可能的风险进行了全面分析,确保了奥运场馆供水安全。


    2、科技助推农民饮水达到城市标准


    针对100万农民用水存在的水质不达标、水源紧缺、设施老化等问题,我市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农村饮水状况调查,新水源地勘查评价,分散水源保护技术研究和高氟、高砷、高盐、高氨氮“四高水”去除技术比选,制定了村镇供水综合消毒技术方案,编制了《村镇供水工程技术导则》、《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程》。截至2007年,郊区建成乡镇水厂63座、联村水厂55座、单村水厂2059座。全部加装过滤、消毒设施,达到了城市供水标准。


    三、科技引领城乡污水处理与回用达到新阶段


    北京近些年加快污水设施建设步伐,市区建成了9座污水厂处理厂,年处理污水9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2%。新城建成了16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到72%。北京城镇污水治理正在经历着由治污减排向资源化利用转变新的阶段。2007年再生水回用总量已达4.8亿立方米。


    1、大力引进应用污水处理新工艺,提高再生水品质,扩大再生水利用量


    根据北京对高品质再生水的要求,开展再生水深度脱氮除磷、去味处理工艺研究,研发了生物短程消化反消化、五因子A2/O、SBR和超滤、微滤等污水处理新工艺,城区建成了6座中水厂,中水日生产能力37万方。将深度处理的中水替代高井热电厂、石景山热电厂等工业用水,年利用中水3000万立方米。建成20个自动中水加水机,将中水应用于园林灌溉和道路清洗。奥运湖、圆明园、小月河、南护城河等城市河湖水体均已利用了高品质再生水。


    2、加强监测分析,确保再生水利用安全


    为充分利用城区的再生水,我们编制再生水农业灌溉利用规划,根据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和农业种植结构,科学划定了适宜灌溉区、限制灌溉区和禁止灌溉区。在通州、大兴建设了50万亩再生水灌区,年替代地下水2.3亿立方米。建设了3个再生水试验基地,连续7年对再生水灌溉的作物品质、土壤及地下水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对作物品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没有发现不利影响。


    3、科技保障跨流域再生水配置


    北京再生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温榆河-北运河流域,每年出境5亿多立方米,而潮白河下游由于缺水多年断流。为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和满足奥运水上运动场对水环境的要求,我们利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建设了水质净化工程,使引自温榆河的劣V类水经处理后到潮白河向阳闸达到地表Ⅲ类水体标准,年引水3000-4000万立方米,不仅满足了奥运水上运动场周边的水环境要求,而且有效补充了当地地下水源。


    在广大农村地区,我们确定了城带乡、镇带村、村集中等多种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引进、开发了MBR、土地处理、生物膜、AO等多种适合农村特点、运行维护简便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建成了241处污水处理设施,415个村庄实现污水处理,污水处率达到27%。这些经过处理的污水,多数就地用于农田灌溉。


    四、科技助推河湖水系治理步入新轨道


    我们坚持人水和谐,不断更新治水理念。确立了“消减源头、推进集中、强化河口、工程循环”的流域水环境治理思路,并进行了大量实践。我们坚持治河先治污,积极推进河道两岸污水截流、源头集中污水治理。在排水口采用湿地净化、砂滤、曝气生物接触氧化等多项技术措施改善入河支流水质;在河湖水体内部,构建水循环流动系统,使清河上段、北护城河上段、海淀上庄闸闸区、中南海—筒子河—北海等水体循环流动,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加强城市河湖水质监测,建立水华预警模型,实施河湖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提高河湖水体抵御富营养化的能力。第三,我们在城市核心区敏感水体,布设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活性炭过滤装置和微滤除藻设备,抑制水华。培植芦苇、蒲草、荷花等六十余种水生植物,放养鱼虾等十余种水生动物,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河湖水体健康水平。在连续干旱,环境用水减少的情况下,城市河湖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颐和园、昆玉河、长河、转河、中南海等中心区水质达到了三类水体标准。


    五、科技带动雨洪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北京一方面严重缺水,另一方面大量城市雨洪白白流失。开发利用雨洪资源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在多年科研和示范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编制了《北京城市雨洪利用技术导则》。出台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将雨洪利用纳入北京市总体规划,实施雨洪利用工程“三同时”管理。雨洪利用的科技成果已在奥运场馆建设和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近三年在城区累计推广雨洪利用工程500处,新增蓄水能力1000万立方米。


    六、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水务现代化管理水平


    按照水利部党组提出的“以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要求,我们制定《北京“十一五”水务信息化建设规划》,按照“信息采集和工程管理的自动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处理的智能化,行政决策的科学化”的目标要求,完成了一批重点工程建设。


    1、夯实基础


    按照“公专结合,以公网为主”的原则,高水平建成了上连水利部、国家防办、海委、市政府,横联市政府有关委办局,下联局属单位和区县水务局的通讯骨干网。建设完成了北京市防汛抗旱及水资源指挥调度中心、重点局属单位分中心和区县分中心,初步实现了信息的传输中心、存储中心、分析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的功能目标。


    2、完善功能


    指挥调度中心和重点分中心基本实现实时信息监测预警、图像监视、工程自动控制、异地会商、指挥调度等8项功能。中心可以实时接收水雨情等7类水务基础信息,实时监视80余路图像,实现异地会商。


    3、加强工程管理自动化


    按照水务工程建设和自动化建设“三同时”的要求,三年来,累计建成水务自动化控制工程14处,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图像自动传输、工程自动控制、系统自动预警。


    4、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整合水位、流量、雨量等水务基础信息,建成了水雨情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入境入库流量、水库蓄水量、水厂取水量、供水量、污水处理量、中水处理量以及出境水量等信息,建成了全市水量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务通系统。建成水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水务基础信息自动上传和自动分发共享。为提高应对处置水务突发事件的能力,建成了北京水务应急指挥平台,为一线巡查人员配备384台专用PDA终端,在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5、电子政务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开发统一办公平台,42项行政许可全部实现网上审批。办公自动化系统覆盖全市水务系统,基本实现网上办公。水务人才管理、水务统计以及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等一批应用系统的投入应用使我局的电子政务水平得到了提升。


    6、公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利用水务局外网平台,时时播报降雨量、道路积水等市民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定期发布地表水环境质量信息,开设公众信箱、检举举报等专门栏目收集市民意见和建议,市民对市水务局网站的满意度逐年提升,连续三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政务外网网站。


    北京水务科技工作所以能有所突破,一是得益于领导重视。局领导班子把科技发展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确定科技工作思路和目标,把握科技工作的方向,及时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给科技人员当后盾。二是得益于“三结合”的科技工作方法。我们坚持做到结合水务发展的目标、中心任务,确定科研项目;结合破解水务发展难题组织攻关;结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效益。改变了过去重理论研究轻实用技术;重发表论文轻解决实际问题;重项目评奖轻技术推广,科研工作找准了方向,科研人员找到了位置,科研成果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三是得益于科技投入保障。搞科技要舍得花钱,三年来我们用于科技和信息化建设投入3.5亿元,每年增加30%以上。四是得益于人才培养。“五个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实施近五年,每两年选拔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对选定的科技人员,每人确立一个科研项目,资助一笔科研经费,完成一项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培养一名科技骨干。累计培养局级技术骨干60多名,许多单位也制定类似人才培养计划。增强了我局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受益于北京水利学会这一平台。北京水利学会的会员中50%以上是来自中央在京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他们中许多是两院院士和著名学者,他们一方面积极参加学会活动,为我们北京水务科技工作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他们本身也是我们北京水务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我们的许多科研成果是在与他们共同合作下取得的。


    北京水务科技和学会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跟兄弟省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我们要认真学习本次会议透露出新技术和新信息,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推进北京水务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新的贡献。

报告人简介

张寿全, 男,1955年12月出生,汉族,安徽怀宁人,1974年3月参加工作,1994年4月加入民革,硕士研究生,研究员。


    曾任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现任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北京水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页面功能  【字体:  】【推荐】【打印】【关闭
中国水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