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热点专题->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特邀报告
2007年淮河洪水和防汛调度
  2007-10-30 16:07  


钱  敏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主任) 

    一、历史洪灾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跨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水旱灾害频繁。特别是1194年黄河南决夺淮以后,洪涝灾害加剧。据统计:在黄河夺淮(1194年)以前的1379年中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75次,平均每8年发生1次。1194~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19次(不含黄河决溢水灾149次),平均5.6年发生一次。1856~1948年的93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85次,平均1.1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经过系统治理,水灾造成的损失显著减少,特别是1991年以来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实施,使流域洪涝灾情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2007年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洪水比1991年大,但洪涝成灾面积以及经济损失却比1991年小。但由于孕灾的气候特征、特定的地理特征以及不对称的水系分布等自然条件难以改变,淮河出现水灾的概率仍然较大,如1954、1991年、2003年和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和1957、1968、1969、1974、1975、1982、1983区域性大洪水等,水灾损失仍然较重。据统计,1949~2000年的52年中年洪涝成灾面积2379.5万亩,超过6000万亩的年洪涝成灾平均13年出现1次。


    二、2007年洪水概述


    (一)雨情


    淮河流域2007年梅雨期为6月19日至7月26日,历史37天,较常年长14天。期间,共出现6次大范围降雨过程,流域平均降雨量437mm,淮河水系达465mm。降雨具有历时长,覆盖范围广,总量大;高强度暴雨频发;时空分布有利于形成大洪水等特点。


    6月19~22日、26~28日的降雨解除了前期的较为严重的旱情,在流域内未形成洪水,但使绝大部分地区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6月29日~7月9日淮河水系绝大部分地区降雨超过200 mm,致使干流王家坝站出现2次洪峰,润河集以下河段出现1次大的洪水过程,大部分支流均出现较大洪水。7月13~14日流域降水,造成淮河王家坝站第3次洪峰。7月18~20日、21~25日降雨使淮河王家坝出现第4次洪峰。


    淮河水系最大30天(6月26日至7月25日)降雨量绝大部分地区超过300mm,淮南山区、洪汝河、中游沿淮、洪泽湖周边及北部支流的中下游地区超过500mm,沿淮上、中、下游均出现了600mm以上的暴雨中心,石山口水库上游涩港店站达到919mm;100、200、300和400mm以上雨区覆盖面积为19、18.4、15.1和12.4万km²,分别占淮河水系面积的100%、97%、79%、65%。


    (二)水情


    受降雨影响,淮河干流出现复式洪峰。其中,淮干王家坝以上河段出现4次洪峰。由于支流洪水汇入以及受行蓄洪区运用等影响,王家坝―临淮岗河段出现3次洪峰,临淮岗~淮南河段出现2次洪峰,淮南以下河段出现1次洪峰。淮河水情总体呈现出干支流洪水并发,洪水组合恶劣,涨势猛、水位高、干流中游高水位持续时间长以及洪水量级大等特点。


    淮河干流以及入江水道全线超过警戒水位,超警时间在20~30天。其中,王家坝至润河集河段超保证水位,润河集至汪集河段创历史新高。王家坝、鲁台子站最高水位均为有资料记载以来的第2位;入江水道金湖站最高水位均为历史第3位。息县至汪集河段最高水位超过2003年0.06~0.37m。沂沭泗水系中运河、新沂河部分河段超警戒水位。


    一级支流沙颍河、竹竿河、潢河、白露河、史灌河、池河等均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其中,竹竿河竹竿铺、潢河潢川、白露河北庙集站最高水位超保证水位;竹竿铺、北庙集站最高水位超过2003年。洪河全线超警戒水位,班台站水位超保证水位,超过2003年最高水位0.19m。洪泽湖北部支流濉河、老濉河以及徐洪河均出现超警洪水,老濉河泗洪站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02m。


    淮河干流息县、王家坝(总)、润河集、鲁台子站以及支流竹竿河竹竿铺、潢河潢川、洪汝河班台、徐洪河金锁镇站最大流量均大于2003年;新濉河浍塘沟、泗洪站流量为历史最大值。


    初步分析,2007年淮河洪水王家坝、润河集、正阳关、蚌埠洪水重现期为15~20年,洪泽湖(中渡)约为25年,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


    (三)工情与灾情


    2007年淮河洪水来势凶猛,各类防洪工程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并充分发挥了综合防洪效益。重要堤防未发生较大险情,淮北大堤、洪泽湖大堤等安然无恙,但部分支流和一般堤防险情较多,防守压力大,圩区堤防险情不断。改造加固后的行蓄洪区险情少、启用快、运用灵活,未改造加固的行蓄洪区堤防险情较多。大中型水库总体运行良好。


    2007年淮河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据初步统计,截至7月31日,淮河流域四省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3748万亩,成灾面积2379万亩,受灾人口2474万人,倒塌房屋11.53万间,因灾死亡4人,直接经济总损失155.2亿元。与2003年相比,今年洪水量级大,但灾情损失小,堤防险情减少3/5,淹没面积减少2/5,转移人数减少2/3,倒塌房屋减少4/5,农作物受灾面积减少1/2,直接经济总损失不到2003年的一半。


    三、防汛调度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国家防总的统一指挥下,淮河防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防洪,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挥调度的职能,跟踪掌握汛情,加强预测预报,及时沟通会商;充分发挥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重要作用,适时采取上游水库拦洪削峰,适度承担风险;中游相机运用行蓄洪区,人退水进;下游敞开入江、入海水道,主动给洪水以出路的科学调度措施,有效实施洪水管理,保证了重要堤防无一决口,水库无一垮坝,行蓄洪区群众转移无一伤亡,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


    (一)关注雨情汛情,及时预测预报


    在汛情紧张时,淮河防总以保证满足防汛调度需要为目标,应用卫星云图、天气雷达信息等最新接收及处理技术,密切注视天气变化,定点、定量、定时预报降雨量。


    通过布设在流域内的报汛站网(约1000站)获取实时水雨情信息,利用流域已建成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情分中心和淮委近年来建成的水文遥测系统,实时获取分布在流域内重点防洪地区约470个遥测站的每10分钟实时雨情和涨落变化1cm的水位信息。采用近年来开发的各类信息系统,每6小时作一次滚动洪水预报,并根据防汛调度要求模拟不同后续降雨情况下的预报成果,反复分析,仔细比选,力求预报结果的及时准确。据统计,洪水期间,共发布包括淮河干流以及主要支流控制站洪水预报以及退水预报600多站次,优良率达到90%以上,对重要控制站以及重要防洪工程的洪水预测预报准确率更高,为调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 统筹兼顾,慎重决策


    今年淮河洪水来得快、涨得猛,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及流域各省防指始终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统筹兼顾,慎重细致,对每一个调度决策慎之又慎,每一个环节的落实细之又细,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慎重决策启用蒙洼蓄洪区。7月10日10时接近29.30 m保证水位,水文部门预报王家坝将出现29.60 m左右的洪峰水位。此时,如不运用蒙洼蓄洪区削峰减量,或错过最佳蓄洪时机,洪水将对淮河重要防洪工程构成较大威胁,后果不堪设想。但蒙洼蓄洪意味着要淹没18万亩耕地、转移3000多人,将损坏区内部分基础设施。7月9日,国家防总、淮河防总与有关省防指通过视频多次进行了异地会商。7月10日,在淮河防汛的紧要关头,回良玉副总理亲自主持防汛紧急会商会,听取淮河防总,河南、安徽及江苏省防指对淮河防汛调度的意见,在认真分析研究淮河汛情基础上,从全局出发,权衡利弊,下达了启用蒙洼蓄洪区蓄洪命令。安徽省防指在接到命令后,严格按照程序再次对蒙洼蓄洪区进行拉网式检查,在确定区内所有人员全部撤离后,于7月10日12时28分开启王家坝闸分洪,有效缓解了淮河干流的防洪压力。


    入海水道的启用同样是慎之又慎。7月9日晚,洪泽湖蒋坝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3.5m)0.2 m,且上涨速度很快。淮河防总根据滚动、交互和实时校正预报,预报将很快突破14.0m。如果不运用入海水道分洪,洪泽湖最高水位将超过14.2m。在淮河干流全线吃紧的情况下,如此高的水位将严重影响淮河中游洪水下泄,加大洪泽湖周边防守压力。运用入海水道就要淹没滩地3.8万亩良田,影响沿线排涝,造成经济损失。为减轻中游防洪压力,确保淮北大堤安全,在国家防总的指导下,淮河防总与江苏省防指多次协商,周密安排,于7月9日23时30分决定于10日12时启用入海水道分洪。经初步分析,入海水道的及时启用降低了洪泽湖水位0.32m,效果非常显著。


    怀洪新河的适时运用是慎重决策的又一范例。在淮河防洪进入最后关键的时刻,由于淮北地区的前期涝水不断排入淮河以及行洪区退水影响,淮河蚌埠以下河段退水十分缓慢,堤防经长时间高水位浸泡,防守压力很大。淮河防总纵观全局防汛形势,在洪泽湖蒋坝水位已经回落的情况下,分析启用怀洪新河方案,协调江苏、安徽两省,于7月29日12时开启何巷闸分泄淮河干流洪水,有效减缓了干流风险。怀洪新河分洪让11万转移群众提前2~4天重返家园,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三)科学调度,实施洪水管理


    随着汛情的发展,淮河防总和各省防指采取“拦、泄、蓄、分、行、排”等综合措施,科学调度各类治淮工程,使其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


    上游水库拦洪削峰。淮河水系18座大型水库共拦蓄暴雨径流近21亿m³,特别是淮河及洪汝河上游大型水库,在保证水库安全的前提下,为下游拦洪、削峰,效果十分明显。宿鸭湖、南湾水库最大削减洪峰均超过83%,薄山、板桥水库几乎将全部入库洪水拦蓄在库内。


    提前预泄腾出河湖库容。6月下旬淮河发生连续降雨后,蚌埠闸自7月1日提前开启预泄,为迎接上游洪水和排涝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洪水到达洪泽湖前,淮河防总协调江苏省防指于7月4日6时开启三河闸泄洪,根据上游来水及雨情,及时调整三河闸泄量直至敞泄,腾出洪泽湖库容。这些措施的运用,赢得了战胜洪水的先机。


    充分运用蒙洼、老王坡蓄洪区蓄洪。7月9日上午,淮河防总根据实时水雨情和降雨预报,提前2天多预报王家坝洪峰水位将超过29.5m。9日下午作出王家坝洪峰水位将超过29.6m的预报,同时分析了蒙洼蓄洪区启用时机、分洪水量以及下游可能运用的行洪区行洪时机,并及时向国家防总提出了濛洼蓄洪区启用时机和条件。根据国家防总的决定,淮河防总迅速下达命令,10日12时28分濛洼蓄洪区启用, 蓄洪历时45小时,滞蓄洪量2.5亿m³,降低王家坝水位0.2m,降低正阳关水位0.1m,收到了显著削峰效果。7月6日和15日,河南省老王坡滞洪区两度启用,减轻了洪汝河下游的防汛压力。


    适时启用入海水道、怀洪新河等河道工程分洪,抓住时机,实施分淮入沂,分担淮河防汛压力。当淮河汛情紧张,需要加大分泄洪泽湖洪水时,淮河防总统筹安排淮河和沂沭泗洪水,抓住时机,加大沂沭泗水系骆马湖嶂山闸泄量,迅速降低湖水位。适时对嶂山闸进行控泄,腾出新沂河部分行洪能力分泄淮河洪水,最大分洪流量达550m³/s。经分析计算,入海水道和分淮入沂综合运用降低洪泽湖洪峰水位0.37m,减轻了洪泽湖及淮河中游的防洪压力。怀洪新河投入分洪,最大分洪流量达1130m³/s,共分泄淮河洪水2.3亿m³,使蚌埠以下河段水位提前2~4天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


    及时运用行洪区行洪。当淮河干流洪峰尚在河南境内,淮河防总就预测分析了淮河干流和史灌河的洪水组合及对淮河中游的影响,及时向安徽省防指提出启用邱家湖、姜唐湖等蓄(行)洪区的建议。7月11至15日,随着汛情的迅猛发展,安徽省防指先后启用了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石姚段、洛河洼、荆山湖8个行洪区。这些行洪区运用后,增加河道槽蓄近14亿m³,扩大河道泄洪流量达800~1500 m³/s,降低润河集、正阳关、淮南、蚌埠站水位最大幅度分别为0.5m、0.29m、0.61m、0.46m,有效控制正阳关水位不超过保证水位26.5m,缓解了淮河干流防守压力,确保了淮北大堤的安全


    加大平原洼地排涝力度。在应对洪水的同时,兼顾排涝,在大水来临前,提前开启蚌埠闸降低淮河水位,为支流抢排涝水创造条件。当淮河水位较高、支流排水困难时,充分发挥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的排涝作用,相机排泄沿岸涝水。下游里下河地区开启沿海四大港排涝,调度各类泵站抽排涝水。据初步统计,安徽省、江苏省共排泄涝水100多亿m³,为尽快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赢得了时间。


    四、体会与启示


    (一)体会


    2007年淮河防汛抗洪,之所以能赢得“大水小灾”的局面,根本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如果说2003年淮河防汛抗洪实现了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在我国防洪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那么今年淮河防汛抗洪则丰富了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的防洪新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防洪中的生动体现。


    1、坚持以人为本


    在今年淮河防汛抗洪中,每一项调度方案的决策和实施,首先考虑并且必须保证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灾转移群众都得到了及时、妥善安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成为今年淮河防汛抗洪的行动准则。


    2、坚持依法防洪


    《防洪法》、《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和《淮河防御洪水方案》等法律法规,为防汛抗洪奠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制基础。国家防总首次启动了防汛应急一级响应,各级防指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安徽省自7月10日起进入紧急防汛期。在整个防汛抗洪期间,从预案准备、调度决策、物资调配到社会治安、灾民救助、行蓄洪区运用补偿等各项工作依法进行,有条不紊,紧张有序,牢牢掌控抗洪主动权。


    3、坚持完善各项预案


    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淮河防御洪水的纲领性文件——《淮河防御洪水方案》,各级防指进一步完善了防汛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了在建工程度汛、河湖闸坝抢险等各类专项预案,各类防洪工程按照预案投入运用。特别是各个行蓄洪区运用预案更为详细周密,群众应急转移的预警、线路、组织、安置、救助等都做了细致的安排,今年运用了10个行蓄洪区,下达转移命令3行蓄洪区,共有12万人紧急转移,无一人伤亡。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各类防汛度汛预案极为重要。


    4、坚持团结协作


    淮河防总加强与各省的协调与会商,统筹兼顾上、中、下游的利益,按照适度承担风险,合理分担风险,及时减缓风险的原则进行调度。沿淮各省顾全大局、密切协作、服从调度、团结抗洪,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流域性洪水造成的损失。


    (二)启示


    2007年淮河洪水全面检验了防汛抗洪工作和治淮工程建设,也让我们清醒看到淮河治理和防汛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必须深入思考,认真总结,以启示未来。


    1、淮河防汛工作任重道远


    极易孕灾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淮河流域是暴雨洪水频发的地区,洪涝灾害难以避免。正如温总理在安徽视察调研座谈会上所讲,现在几大河流,防汛抗洪都不可放松,但受灾频率最高的是淮河。因此,防汛抗洪将是我们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


    2、必须巩固与完善淮河防洪除涝体系


    19项骨干工程完成后,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工程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19项工程也存在历史局限性,在安全应对中等洪水时,还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尚未实施,广大平原洼地因洪致涝的问题考虑较少,治理范围、内容不够全面,必须进一步加大治淮力度。


    第一,继续加强淮河防洪建设。增加上游的拦蓄能力和扩大中游干流河道泄洪能力,解决淮河中游遇中小洪水时存在的高水位持续时间长、防汛压力大、影响两岸排涝等问题;进一步加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从根本上解决洪水出路问题;重视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提高面上防洪能力;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为防汛抗洪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着力解决涝灾和行蓄洪区等突出问题。尽快实施平原洼地排涝工程,改变涝灾损失严重的状况;加快实施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做好移民迁建和安全建设,解决行蓄洪区启用频繁、大量人员撤退转移等问题,完善政府补偿与社会求助机制,更好地维护沿淮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五、结论


    淮河流域气候复杂、平原广阔、地势低平,蓄泄条件差,人口密集,以及黄河长期夺淮的后果,导致淮河是举世公认的一条难治的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完善流域规划,继续大力推进淮河治理,巩固与完善淮河防洪除涝体系,重视解决中小洪水受灾严重的问题;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减灾体系,特别是要解决平原易涝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与安全建设等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淮河流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水利学会高季章副理事长为报告人赠送纪念品

报告人简介
钱  敏,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淮委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2年2月大学本科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水工专业,2003年10月取得河海大学水电学院水利工程硕士学位。


    1989年8月任淮委审计处副处长,1992年4月任淮委石漫滩水库建管局副局长,1994年4月任淮委怀洪新河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1996年6月任淮委怀洪新河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1998年12月任淮委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1999年8月任淮委怀洪新河工程建设管理处处长,1999年9月任淮委党组成员、淮委副主任,同年10月兼任淮委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