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贯彻新精神 增强新驱动 为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提供科技支撑

2017-12-21

  十八大以来,在部党组正确领导和各司局全力支持下,我院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改革、着力创新,水利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支撑水利改革发展发挥新作用。按照会议要求,现将我院主要成效、做法及下一步打算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1.培养与引进并举,人才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人才结构更加合理。现有在职职工1414人,专业技术人才占总数89.1%,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69.9%、副高以上占58.7%,分别较“十一五”末提高11%、16%、10%。

  二是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新增1名院士、3名国际组织正副主席、1名杰青、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中组部“万人计划”专家和1名“万人计划”拔尖人才以及1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人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5人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院形成了以6位院士领衔、高层次高水平专家牵头、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主的人才队伍。

  三是人才培养基地显著增多。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水利系统首个由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重点科研基地成功获批。研究生培养教育持续加强,“十二五”共招研究生314人,较“十一五”增长12.7%,毕业生就业率实现100%。作为中组部认定的水利系统唯一接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的单位,为西部地区培养科技骨干29人。

  2.新建与提升并重,科研条件不断改善

  一是科研平台不断健全。新建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心、1个部级中心,形成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32个院级试验室组成的实验平台体系,及4个国家级中心、8个部级中心、11个研究所、4个科技企业组成的研发平台体系。

  二是试验能力不断提升。延庆试验基地新建工程力学等四个实验厅、大兴试验基地引进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风洞试验室通过验收。

  三是科研资质不断增强。是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发改委认可的咨询评估机构,对重大建设工程进行咨询评估,作用显著。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大中型水闸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等甲级资质使用业绩增强。

  3.开拓与创新同步,科研事业发展壮大

  一是科研规模不断扩大。以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重大纵向项目,国内外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等横向项目。科研项目增多,研究领域扩大,科研合同额逐年稳步提升,“十二五”科研合同总额达57.21亿元,较“十一五”增长了57%。

  二是重点研究进展明显。在前瞻性及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提出了国家智能水网构架框架、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体系及其实践应用、洪水管理和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战略等;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建立了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模式、非均匀沙不平衡运动理论体系,工程抗震、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安全稳定等关键技术等;在软件及产品研发方面,研发了洪水分析与风险管理系统、水环境水生态模拟系统、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系统、水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水力机械研发平台、节水灌溉与饮水安全处理设备等。

  三是科研创新硕果累累。2012年以来,在国际和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4138篇(其中SCI收录597篇,EI检索717篇),出版专著325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75项、软件著作权495项,主编或参编标准134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3项,其中国家奖18项,“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4.研究与应用结合,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一是支撑防洪抗旱减灾,承担“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和“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建设管理和技术支撑,协助国家防办在中央气象台发布山洪灾害预警、派专家参加汛期应急抢险等;参与编制《全国抗旱规划》及技术培训。

  二是支撑“河长制”全面实施与全国河湖健康评价工作,编制了《河流健康评价技术导则》、《河流健康评价技术指南》、《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组织开展了西藏、宁夏、天津等区域河长制“一河一策”总体方案制订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工作;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形式提出了《关于完善国家大江大河河长制的建议》。

  三是支撑农业节水灌溉和农村饮水安全。研发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饮用水消毒、除氟新装置,试点应用成效显著,参与规划编制、现场督导与技术培训等。

  四是支撑江河治理与重大工程建设。提出淮河蚌埠以下河道、黄河下游河道等整治方案,参与大藤峡建设、丰满水库加固等技术咨询和评估工作,承担溪洛渡等系列工程建设管理科技服务。

  五是支撑国际合作交流。与35家国际涉及机构建立固定合作机制,九大涉水国际组织秘书处、IAHR总部办公室挂靠我院,深度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及技术培训等,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扩大。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超前谋划,明确科学的发展目标是前提

  “十二五”之初,我院顺应水利改革发展新形势,坚持“123456”的总体发展思路,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六个一”发展目标。五年间,得益于部党组正确领导、全力支持,各司局关心帮助,全院职工聚焦目标、努力拼搏,实现“六个一”目标,有力提升了全院创新能力与水平。

  2.深化改革,增添科技创新活力是关键

  一是改进人才引进培育模式。完善了一整套吸引、选拔、培养、留住、用好人才的制度;通过抓两头、促中坚,设立院青年专项资助,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国际复合型人才的重点培育等,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二是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出台了新的《科技成果创新激励办法》、《绩效系数核定办法》、《岗位津贴、绩效工资管理办法》等,既激励创新又保障和谐稳定。

  三是调整机构优化学科布局。合并减灾所、遥感中心、水利史所,防洪抗旱减灾学科优势显著增强;加强科技企业专业调整,突出主营专业,市场竞争优势提升;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利研究所等内设机构调整,传统学科不断拓展新方向。

  3.从严治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是根本

  坚持实行党的工作和业务工作 “五个一同”,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四个意识”、筑牢政治思想根基,规范基层组织党内生活、夯实组织基石,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与风险防控,确保全院风清气正。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聚焦目标、落实规划,确保持续发展

  立足长远、统筹布局“三个阶段”发展进程,突出重点、狠抓“十三五”规划落实实施,努力完成“六个一”标志性指标、10项约束性指标和14项一般性指标。

  2.围绕需求、分类引导,多出创新成果

  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重点任务、陈雷部长提出的十大水利科技问题,多途径争取项目、全链条开展研究,顺应科研规律、提出分类创新要求、促进科研创新。一是基础性及前瞻性研究,强调“理念超前、理论超前、方法超前”,二是关键技术研发,强调“与国际前沿相结合、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与生产工程实践相结合”,三是实用性产品研发,强调“技术突破、生产效率突破和经济效益突破”。

  3.人才强院、重点支持,培养创新人才

  强化人才强院战略,实施五大人才计划,连续资助五年,重点扶持、重点培育。一是实施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计划,二是“三型人才”培育计划,三是实施新进院青年人才助推计划,四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五是实施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4.瞄准国际、加快建设,创建高端平台

  瞄准国际领先水平,创建高水平平台,促进创新。一是建设高端科研平台,积极申报国家实验室、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加快大型土工离心机、减灾试验厅等建设。二是搭建高端学术平台,发挥九大国际组织秘书处挂靠单位的优势和国际交流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前沿及热点问题等,定期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宣传中国水利、扩大国际影响;三是搭建高端共享平台,在现有50万以上科学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仪器设备、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向全行业、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共享。

  5.开展试点、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发展

  以“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试点为契机,吃透国家和部党组各项新精神新政策新要求,建立健全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机构设置、学科布局,人事、科研、财务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全方位推进各项改革,确保国家政策在我院落地生根,加快世界一流科研院建设,增强创新驱动,支撑水利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