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利委员会:以科技创新驱动治淮事业改革发展

2017-12-21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委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为指导,紧紧围绕进一步治淮中心任务,努力实现以科技创新驱动治淮事业改革发展,着重抓好顶层设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谋划重大科研项目,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总结应用,推进国际合作交流,为进一步治淮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一、十八大以来的治淮科技工作

  (一)稳步推进治淮科研平台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委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和治淮发展目标与任务,以治淮需求为导向,以重点科研项目为纽带,充分利用多方科技资源,加强横纵、内外联合研究体建设,治淮科研平台建设初见成效。淮委水利科研基地(合肥)、淮河实体模型基地(合肥)、淮河流域灌溉试验中心站(蚌埠)、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蚌埠)、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淮委水利科研基地合肥分中心、(与河海大学共建的) 淮河研究中心(南京)先后建成。这些科研平台的建成并投入运行,为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构建流域科技协作网、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布局重大问题研究及科研立项

  五年来,淮委抓住国家加大科技投入的机会,积极谋划重大治淮科研项目,抓好科研项目顶层设计,组织科研力量参加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申报,分层次、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了一系列国家科研项目,重大问题科研立项和研究工作都取得了突破。

  在重大科研项目谋划方面,2013年,淮委依据水利部编制流域重大科研需求的精神,以治淮需求为导向,联合有关水利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究提出了“淮河流域防洪体系协同调控关键技术”、“淮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流域总量与效率红线动态控制技术与示范”等五大课题22个专题,基本涵盖了当前治淮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目前淮委正在逐步推动这些项目在中央财政支持的科研计划(基金)中立项,争取国家经费的支持。

  在项目立项和实施方面,五年来,淮委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淮河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项目、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现代水利科技创新项目等中央财政支持的科研计划(基金)中争取到20多个项目,获得国拨经费4000多万元。包括 “淮河复合河道洪水概率预报方法研究”、“基于风险可控行蓄洪区运用决策支持关键技术”、“淮河群库连溃演化模拟和集合应对研究”、“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多目标协同调控研究”等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以及与河海大学联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实施专项中的“淮河干流河道与洪泽湖演变及治理”项目。目前,除了“淮河干流河道与洪泽湖演变及治理”项目正在实施外,其余都已经结题,解决了一些“卡脖子”技术难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重大科研成果,培养和凝聚了创新人才和团队,提高了治淮科技贡献率,有力地支撑了进一步治淮工作。

  (三)积极归纳总结科研成果申报各级奖励

  加强科研成果的总结工作,积极参加省、部科技奖的申报。2013年来,我委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百余项重要技术成果中,“复杂河网多目标水力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河网水力调控关键技术与实践”、“淮北平原区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系统及实践”、“大数据驱动的洪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决策关键技术”3项成果分别获得江苏省、水利部大禹、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另有8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二等奖,7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三等奖,成绩斐然。

  (四)强化科技归口管理

  为确保重大科研项目质量,淮委强化归口管理、创新组织形式、跟踪项目进展、加强督导检查、严格管理措施、确保成果质量,科技归口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一是成立了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对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总体协调和监督检查;二是建立了项目技术顾问制度,成立了由委总工组成的项目顾问组,对研究方向、技术路线、成果质量等进行把关、评审和咨询;三是紧抓重要节点做好督促检查,及时掌握项目情况,帮助协调解决问题,督促加快研究进度;四是建立了项目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例会,通报进展情况,商讨存在问题,安排下阶段工作任务,确保项目实施有序、按期推进。

  (五)努力推动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合作

  五年来,淮委积极举办高层次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分享治淮成果,交流治淮经验,探讨治淮方略,谋划治淮良策,扩大治淮影响力。先后组织了中澳首届灾害管理、淮河莱茵河流域管理、中荷堤防大坝安全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2015年治淮论坛暨淮河研究会第六届研讨、第三届青年治淮论坛、淮河流域绿色发展论坛等全国性学术会议。

  在国际科技合作工作方面,淮委积极拓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平台,与荷兰及相关莱茵河流域国家,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水利科研、管理部门的合作全面展开。2015年,淮委与荷兰当时的基础设施与环境部公共工程与水管理总司的第一阶段合作项目已圆满完成;2016年9月,淮委又与荷兰方面签署了进一步合作协议,重点在防洪水资源管理、堤防安全管理领域开展新一轮合作交流。目前“堤防安全评估融合技术”项目已经启动实施;2017年10月,淮委专家团访问澳大利亚农业与水务部马里大凌河流域管理局、墨尔本大学,开启了与澳大利亚水利技术合作的序幕。

  (六)加快实施“科技兴淮、人才强委”战略

  淮委近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意见》《淮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期内考核细则(试行)》。一批治淮科技人才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2人入选“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 1人获“安徽省青年科技奖”,2人获严恺工程技术奖,科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二、下一步治淮科技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求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未来一个时期,治淮科技工作将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紧密围绕水利改革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将启动治淮科技体制改革

  淮委将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力争治淮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这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依据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建立适应治淮科技创新规律的专业化科技管理机构,负责指导、督促、检查、考核治淮科技活动,为相关科研机构提供高效服务,保证从治淮重大科技问题的提出,到项目酝酿、立项、实施、验收、成果登记、知识共享和产权保护、推广应用等科研活动各环节,都能得到有效地监督管理,保证治淮科研活动服务于治淮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二是适时启动淮委专门科研机构的建设,整合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实验室、淮河流域洪涝灾情评估中心、淮河流域水利数据中心、淮河流域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淮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生产及科研基地等资源,努力建成管理机制科学规范、优势专业集中、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研究队伍结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研究环境宽松的淮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加强横向联合,强化部省共建,以淮委科研机构为依托,以淮河重大科技问题为纽带,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成立若干个淮河研究中心,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治淮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创新能力。

  (二)将继续抓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部级科研项目等申报工作

  未来一个时期,淮委将联合国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组织淮委科研力量,积极推动重大治淮科研项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立项,并积极参加项目竞标;还将认真梳理治淮重大科技问题和凝炼治淮科研成果,做好水利部水利技术示范项目、农业部科技推广项目申报工作。同时,淮委还进一步加强防汛减灾、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相关应用技术研究。加大科研成果推广转化与应用的力度,提高水利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

  (三)将大力推动治淮科研平台建设

  淮委将以现有的淮河流域灌溉试验中心站(蚌埠)、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蚌埠)等为依托,积极申报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努力推进委属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对外开放共享,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管理模式、支持方式和评价体系,促进治淮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增强科技资源公共服务能力。

  (四)将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淮委将进一步拓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学习借鉴国外水治理的科学理念和先进技术,全面提升治淮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加强国际重大科技合作,主动参与或牵头开展国际水领域重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科技合作,全面开展淮委与荷兰及相关莱茵河流域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水利科研和管理部门科技合作。

  (五)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治淮科技投入

  淮委将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成长机制,完善科技创新鼓励机制,创造宽松的科研与技术交流环境,提供更为丰富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领军人物不断涌现,加快治淮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淮委自主创新能力。将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建立治淮科技发展研究基金,逐步实现多渠道、多元化的治淮科技投入体系。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广大治淮科技人员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戮力同心,攻坚克难,扎实推进治淮重大科技问题研究,为新时代治淮提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