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位于西欧的一个岛国。地理坐标为北纬49°N和59°N(设得兰群岛达到近61°N),东经11°W到2°E之间。位于东南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是本初子午线的标准。地处北大西洋与北海之间,南部隔英吉利海峡(又名拉芒什海峡)与法国相望,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共享360千米长的边境线。
英国气候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全国年降水量平均为1100毫米, 地区分布不均匀,自西北向东南减少。一般每年3~6 月为干旱期,降水量占全年的27%;7 ~12 月为湿润期,降水量占全年的73% 。英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为159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约为2700立方米。英国工业化程度很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为了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用水,发展工业、内河航运、水产养殖和水上旅游等。英国年总用水量为115.11亿立方米,其中公共用水占47.3%, 灌溉用水占0.3%, 其他工业等用水占52.4% 。城乡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322升。对污水处理非常重视,自1973 年以来污水处理已成为整个供水系统的一部分,废污水的处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英国是国际上城市水业民营化、市场化的代表。
塞文河(Severn River)是英国最长的河流,河长338千米,发源于威尔士中部河道呈半圆形,流经英格兰中西部,注入布里斯托海峡。泰晤士河是英国最大的一条河流,流域面积1.14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6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8.9亿立方米。流域地理位置西经2°08′~东经0°43′,北纬51°00′~52°3′。
意大利地处欧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在北纬36°28′~47°6′,东经6°38′~18°31′之间。其领土包括阿尔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区,亚平宁半岛及西西里岛、撒丁岛和其他的许多岛屿。
意大利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Alpi)中部有亚平宁山脉。最大河流是波河(po),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南坡,水能蕴藏丰富。较大湖泊有加尔达湖(Lago di Garda)、特拉西梅诺湖(Lago Trasimeno)马焦雷湖(Lago Maggiore)、科摩湖(Lago di Como)等。 波河发源于意大利与法国交界处科蒂安山脉海拔3841m的维索山,河流先由西向东流,至萨卢佐转向北流,过都灵绕过蒙费拉托高地,然后在基瓦索再转向东流,最后在托莱港以东20km处注入亚得里亚海(见波河流域水系图)。河流全长652km,流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735m³/s,年均径流量231.8亿m³。流域地理位置为东经7。00'~12。04',北纬44。08'~46。51'。横贯国境北部,冲积成波河平原。流经都灵、皮亚琴察等城市。
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根据意各地不同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全国分为以下三个气候区:南部半岛和岛屿区、马丹平原区和阿尔卑斯山区。这三个区的气候各有不同的特点。南部半岛和岛屿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大西洋气团占优势,夏季为热带气团,冬季为温带气团。意南部1月份平均气温为2~10℃,7月为23~26℃。巴丹平原属于亚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气压较低,气候潮湿。在米兰、博洛尼亚带,冬季常有大雾笼罩,有时下雪。巴丹平原区夏季较热,冬季较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2~4℃,7月份20~24℃。年降水量在600-800mm,但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气温差异较大,降水集中在雨季。
西班牙面积504,750 平方公里 (当中陆地面积499,542 平方公里,水面面积5,240平方公里),居欧洲第五位,本土最北端到最南端大约830千米,东西方向长1000千米。绝大部份领土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隔比利牛斯山脉与法国和安道尔相连,西邻葡萄牙。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哥相望。北面比斯开湾,东临地中海,西北、西南临大西洋。
主要河流有埃布罗河、杜罗河、塔霍河、瓜迪亚纳河和瓜达尔基维尔河。最长的是塔霍河,长1007千米,下游在葡萄牙境内。埃布罗河长910千米,全程在境内,有时被看作西班牙第一大河。这些河流由于跌宕曲折,只有瓜达尔基维尔河下游可以通航,其他河流均无法航运。
西班牙由于气候及地貌原因,各地水资源分配并不均匀,降水从西北至东南逐步减少。大西洋沿岸地区每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中部地区及地中海沿岸一般在600毫米左右,在最东南的半干旱地区降雨量不足300毫米。降雨每年为西班牙河流带来约1090亿立方米水量,为地下水带来约20亿立方米水量。西班牙地下水总量约270亿立方米,近年来开采量不断增加,1990到1996年7年时间,开采量就从年5亿立方米增至56亿立方米。开采的地下水75%用于农业灌溉,城市用水量占20%,工业用水仅占5%。西班牙是世界上人均水坝拥有量最多的国家,目前仍在使用的水坝数量超过1000个,总储水能力可达540亿立方米。
瑞士与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五国交邻,国境几乎都在阿尔卑斯山脉之中,多是高山及湖泊,地形及气候相当多样化。瑞士大多数人口分布于瑞士高原,此部分约占国土面积的30%,被称为是瑞士的中央地带(Mittelland)。莱芒湖为瑞士最大湖泊,罗纳河为注入莱芒湖的主要河流,也是莱芒湖湖水流出的主要河流。
瑞士山间谷地气候温和,高山较寒冷,一般属温带气候,但于不同地区则有相当大的差异。瑞士气候存在过渡性质,由西部的海洋性气候过渡至东部的大陆性气候。高山存在冰河环境,山区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而瑞士南方接近地中海式气候区域,气候较为舒适;部分耐寒棕榈生长于瑞士南部河谷。夏季较为温暖潮湿,且伴随定期降雨,适于放牧;冬季较为干燥,在高山地区会持续数周的稳定天气,而较低的地区受逆温影响时,则有数周时间看不见太阳。瑞士全年皆有发生焚风的机会,为南风吹过阿尔卑斯山,在南坡降雨后北坡转为干燥的热风。瑞士各地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山地有超过2000毫米处。
瑞士境内丰水河流密布,其中有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莱茵河及其支流阿勒河、罗讷河上游,以及其他一些河流。河流的落差都很大,大部分的水能资源均被利用来发电。瑞士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0.1 km³,其中降雨量为53.5 km³;所有水库的总库容为4.082 km³;人均用水量约为340 L。瑞士建有大量水利水电工程,且工程施工技术先进,就单位面积上所建的大坝数量而言,瑞士居世界第一。该国技术可开发的水电资源蕴藏量为41 000 GW.h/a,其中的86.6%已经得到了开发利用,因此,国家不再有新的大型水电工程开工建设方面的规划。
瑞典位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东部,东面濒波罗的海和波的尼亚湾,因此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面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也是和挪威的分界线。
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瑞典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即使位于较高纬度,但四季仍分明,气候亦温和。瑞典可划分三种气候,南部主要是海洋性气候;中部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北部主要为亚寒带气候。由于受到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瑞典较其他相同纬度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加拿大及美国北部)较为温暖及干燥。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西南部地区有较多降水,年平均降水量有1,000至1,200毫米。
瑞典水资源很丰富,首都斯德哥尔摩水网交错,有“北欧威尼斯”之称;主要河流有约塔河、达尔河、翁厄曼河。湖泊众多,约9.2万个。最大的维纳恩湖面积5585平方公里,居欧洲第三,且一年四季降水充沛。目前瑞典水电站总数为2057座,其中1615座装机容量超过10MW。在正常年份总能量生产为65TW/h,其中小型水电站生产4.6TW/h。
挪威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东邻瑞典,东北与芬兰和俄罗斯接壤,南同丹麦隔海相望,西濒挪威海。挪威领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漫长曲折,沿海岛屿很多,被称为“万岛之国”。
挪威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挪威的地理位置是位于欧洲大陆的西侧,这意味着这里有很充沛的降雨量。挪威漫长的海岸线处于极地低气压带,这给挪威带来了潮湿的空气和丰富的雨水。由于沿海岸的山脉的地形效应,雨雪大量增加。在部分地方,每年所测到的最大降水量超过3500mm,来自于径流资料和冰川物质平衡的间接证据表明一些地区的降水量平均超过5000mm。然而在山脉东边的背风处,每年的降水量只有300mm,甚至更少。在1961至1990年的标准常态期间内,挪威大陆地区的年径流量为369立方千米,大约相当于1400mm。斯堪的纳维亚的冰川历史表明,挪威山脉的土壤覆盖非常稀疏,但是沿河的河流沉积物为地下水资源提供了可能性。
从地质的角度来看,挪威具备了开发其水电资源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分水岭过于接近海岸,因此河川都很短促,瀑布落差较大。挪威境内还有很多冰川和湖泊,由于冰河溶解的水量丰富,十分适合水力发电,西部陡峭的山势在山区到峡湾之间这样短的距离,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冰川的侵蚀作用产生了陡峭的山谷和大量的湖泊,这为贮存水源提供了许多好的场所。超过5%的地区由湖泊组成,大约有10万个湖泊在面积上超过1公顷(0.01平方公里)。用于水力发电的水库的总蓄水量接近62立方千米(620亿立方米)。可开发的水电资源约1870亿度,已开发63%。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东面与德国为邻,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地处莱茵河、马斯河和斯凯尔特河三角洲。位于东经3°21'至7°13'、北纬50°45'至53°52'之间。
荷兰位于北纬51°-54°之间,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荷兰沿海地区夏季平均气温为16℃,冬季平均气温为3℃。内陆地区夏季平均气温为17℃,冬季为2℃。6-8月份温度为21~26℃。冬季阴雨多风,1月份平均温度为1.7℃。荷兰历史上记载过的最低气温为-27.8℃,最高气温达到38.6℃。荷兰年降雨量约为760毫米。降雨基本均匀分布于四季。1~6月份月平均雨量为40-60毫米,7~12月月平均雨量为60~80毫米。荷兰每月平均的晴天小时数5月份最高,约为220小时,12月份最低,约为39小时。
荷兰境内可再生水资源为100亿m³,其中,地下水产水量45亿m³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重复计算量为45亿 m³。加上从比利时和德国流入荷兰的地表水资源量800亿 m³ 荷兰总的可再生水资源量为910亿m³ 。荷兰的主要河流有莱茵河、默兹河和埃斯考河。埃斯考河和默兹河从比利时流入荷兰,莱茵河从德国流入荷兰。三河镇荷兰境内造成广阔的河口三角洲。
芬兰(The Republic of Finland)位于欧洲北部,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海岸线长1100公里。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冬季-14℃-3℃,夏季13℃-17℃,年平均降雨600毫米。
芬兰被誉为“千湖之国”,地势北高南低,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精确来说全国共有187888个湖泊和179584个岛屿。芬兰地势平坦,拉普兰北部地区位于芬兰、挪威边界的哈尔蒂亚峰(Haltitunturi)海拔1,328米,为芬兰最高点。芬兰最长的河流是凯米河(Kemijoki),长 512 公里。岛屿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兰半岛南岸地区,著名的有奥兰群岛。芬兰拥有世界上纬度第二高的首都赫尔辛基,仅次于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
芬兰是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芬兰高度重视和加强水资源的开发、治理和保护,水资源面积不断增加,80%的湖水和一半以上的地下水属可供使用的优质水资源。良好的水资源为芬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国为欧洲国土面积第三大、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法国本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边形,三面临水,南临地中海,西濒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
法国本土面积为543965平方公里,包括海外领土面积为632834平方公里。[3]?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濒临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法意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为欧洲最高峰。
法国本土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60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以上。1月平均气温北部1-7°C,南部6-8°C;7月北部16-18°C,南部21-24°C。法国主要河流有卢瓦河、罗纳河、塞纳河、加龙河、马恩河及莱茵河六条主要河流,河川年径流量为18000亿m³.地下水丰富,水质良好,年降雨量平均800mm,植物蒸发量500mm,人均年水资源量为3000m³降水时空分布均匀。
俄罗斯位于30°~180°E,50°~80°N,地跨欧亚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地势南高北低,西低东高。
西部几乎全属东欧平原,向东为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北西伯利亚低地和东西伯利亚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耸立着大高加索山脉,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35℃,7月平均温度为11-27℃。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但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和湿度适宜,利于针叶林生长。从西到东大陆性气候逐渐加强,冬季严寒漫长;北冰洋沿岸属苔原气候(寒带气候)或称(极地气候),太平洋沿岸属温带季风气候。从北到南依次为极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带和半荒漠带。
俄罗斯河流平均年径流量,在河口处的总量约为4万亿方,居世界第二位(在巴西之后),但径流量的分布很不均衡。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占俄罗斯人口的80%,但河流径流量只有8%。河川径流天然变幅:最枯水年的径流量,只有多年正常值的20-40%,而在个别月份河水流量降到多年平均值的10%。为可靠的保证用水需要和居民用水,靠水库来完成河川径流调节,水库的总有效库容为3500亿方。这些库容中的一半都集中在伏尔加-卡马河梯级水电站水库中和安加拉-叶尼塞河梯级水电站水库中。居民供水的大部分水源是水库,在这些水库中有100多座水库库容超过1亿方,有2万多座水库库容小于1000万方。靠干渠河流调水150亿方。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
德国处于大西洋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凉爽的西风带,温度大起大落的情况很少见。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温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温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则为-6℃左右。属于例外的是气候温润的上莱茵河谷,以及经常可以感到从阿尔卑斯山吹来的燥热南风的上巴伐利亚和山风刺骨、夏季凉爽、冬季多雪,从而构成自己独特气候区的哈尔茨山区。因各地区地理条件的不同,德国最高温度在摄氏20-30℃之间,最低温度在1.5-﹣10℃之间。德国的北部是海洋性气候,相对于南部较暖和。
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据1982年国际海洋法协定,德国在北海和东海的领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约22公里),其面积各增加4100和1700Km2。年降雨量500~1500mm,季节分配均匀,区域降雨量变化较大。境内最高山峰楚格峰高2962m。境内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易北河、威悉河、多瑙河、美因河,最长的河流为莱茵河865km。
丹麦王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日德兰半岛上。东靠波罗的海与俄罗斯隔海相望,西濒北海,北面隔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和厄勒海峡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南部毗连德国。本土由日德兰半岛和菲英岛、西兰岛、博恩霍尔姆岛等406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为43096平方公里。此外还有自1953年起正式成为其领土的格陵兰岛(面积217.5万平方公里)和享有自治权的法罗群岛(面积为1399平方公里,由21个岛屿组成)。海岸线长7314公里。
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日德兰半岛西部是起伏低缓的冰水沉积平原,北海沿岸有着宽阔的沙滩,沙丘上长着丛丛灌木。这里海风习习,景色迷人,是旅游度假区。日德兰半岛东部和中部是欧洲研究冰河期沉积地形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广阔的丘陵几乎纵贯整个半岛,东部沿岸夹湾和沟谷横切其中,有些沟谷又宽又长,两壁十分险峻,谷底流淌着弯弯曲曲的河水。东海岸没有直接受到强风浪的冲击,保护得很好,所以形成许多深湾和优良港口,如奥尔堡港、腓物烈港、奥胡斯港等。半岛中部到处是沼泽地、湖泊和突起的丘陵地。
丹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1月-2.4℃ ,8月14.6℃。年均降水量约860毫米。丹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冷,大部分地区气候与我国相似。丹麦的气候介于北欧和中欧之间,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到大西洋吹来的西南风影响,丹麦气候冬暖夏凉,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不过15度至17度,但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夏季气温有所升高,高时也达到30度左右。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约在0度上下。全年大部分时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空气潮湿。年降水量450一750毫米,大致由西向东递减。全年有雨,夏、秋两季较多。
比利时位于欧洲西部,北邻荷兰,东连德国,东南连卢森堡,南部和西部与法国接壤,西北濒临北海。陆地面积30528平方公里(包括在荷兰境内的飞地──巴勒-埃尔东),领海及专属经济区346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6.5公里。该国陆地面积的2/3为丘陵和平坦低地,最低处略低于海平面,全境分为西北部沿海佛兰德平原、中部丘陵、东南部阿登高原三部分。最高点海拔694米。受沿岸流经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气候湿润。
比利时主要河流有:斯海尔德河,流经图尔奈、根特、安特卫普,和默兹河,流经那慕尔、烈日。丹麦四面环海,地表径流很少,地下水是最主要的淡水资源。注重环保的丹麦人在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上拥有悠久而优良的传统,他们建立了完善的立法和严密的监测系统,严防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
此外,丹麦人还注重节约用水,并通过高水价来保证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污水处理,让水资源不受损害。在丹麦,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人们随时都能打开水龙头饮用自来水,这要归功于高度完善的地下水资源保护立法和监测系统。
奥地利是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面积83,858平方公里,西部和南部是山区(阿尔卑斯山脉),北部和东北是平原和丘陵地带,47%的面积为森林所覆。它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平均气温1月为-2℃,7月为19℃。
奥地利东部和西部的气候不尽相同,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呈现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温差小且多雨;东部为大陆性气候,温差相对较大,雨量也少很多。夏天7月的奥地利平均气温都没有超过20摄氏度,多是在14—19摄氏度,最高气温也不过32摄氏度。奥地利的冬天比较冷,温度一般都达到零摄氏度以下。
每年的供水总量为840亿立方米。约三分之一的资源是地下水,另外有290亿立方米从国外流入。每年的水消费量约为26亿立方米,饮用水每年约需要7亿立方米,其中几乎99%来自地下水和泉水; ——奥地利因水资源量多、质优,被誉为欧洲的“水堡”
京ICP备14010557号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技术支持:北京北科博研科技有限公司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联系方式:010-632028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